91日韩精品视频|最近最新中文免费字幕一|可以免费在线观看av的网站|石原莉奈大战5黑人在线观看|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看

公司動態(tài)

幾種典型人格障礙是怎樣形成的?

我們之所以形成現有的人格特征、處世態(tài)度、行為模式,影響的因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與童年時所受到的創(chuàng)傷密切相關。幼小的時候,我們的衣食住行一切需求完全需要依賴他人,我們期待被愛、被關懷、被擁抱。如果這些需求沒辦法得到滿足,我們就會感受到傷害,并本能地做出反應來保護自己。如果某種傷害一而再、再而三地發(fā)生,這種自我保護的功能就不斷地被強化,形成了習慣性的模式,我們的人格就漸漸地被扭曲了。這種扭曲完全是為了應付不正常的生活環(huán)境而形成的。

就像一棵植物,如果生長在土地肥沃、水份陽光充足的大地上,它就長成一棵枝繁葉茂、挺拔健壯的大樹;如果生長在緊靠著高樓大廈的墻腳邊,它的樹干就會斜向空曠的一面生長,因為這樣生長才能獲得更多的陽光雨露;如果這棵小樹在幼年的時候,被人為地扭曲成各種造型,它長大后就會形成相應的形狀,如此就遠遠偏離了它在遼闊大地上所形成的樣子。其實人也是同樣的道理,為了應付不正常的生活環(huán)境,我們的人格也會漸漸地扭曲,慢慢地發(fā)展成另一個“我”,一個遠離本來面目的“我”。下面我們來分析幾種典型人格障礙的形成機理:完美型人格;控制型人格;順從型人格;依賴型人格;分裂型人格。

1.完美型人格

完美型人格障礙的創(chuàng)傷發(fā)生時間通常在2歲多,3-6歲或青春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著好奇,覺得人世間真好玩,有那么多歡樂的事情。小孩子對任何新鮮好玩的事自自然然地都有一種沖動,都想去看、去摸、去探索、去創(chuàng)造,包括模仿大人玩過家家的游戲,撫弄自己的生殖器等等。但如果大人不顧孩子的天性,對孩子立下千萬條規(guī)矩,要求孩子嚴格按照父母設計規(guī)定好的模式成長,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許許多多的事都依照刻板的模式進行。由于幼小的孩子沒有選擇的余地,他必須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否則父母就不喜歡他,不愛他,甚至會懲罰他。如此幼小的孩子就必須克制自己的情緒,克制自己的好奇和沖動,不能哭,不可以生氣,在家必須聽家長的話,到了學校必須聽老師的話,老師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不要問為什么,像個機器人,依命令行事。孩子只有遵守這些教條式的規(guī)章才會感覺到有安全感,漸漸地,這些規(guī)章規(guī)則就成了這個人言行舉止的規(guī)范,并內化到他的心靈深處,成為他人生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一類型的人很有責任感,但是缺少感情。他不但自己按照嚴格的規(guī)則規(guī)矩行事,認為別人也應該像他一樣。別人若不符合他的規(guī)則他就會非常生氣。因此這一類型的人喜歡吹毛求疵,擅長批評指責別人,在批評指責別人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他的優(yōu)越感。

他的自我約束能力很強,特別擅長控制自己,以一個完美的幻象作為行事的依據和準則。做任何事情都要求盡善盡美;時間觀念很強;在外表上就算不光鮮亮麗,也會將自己收拾得整整齊齊;他對亂七八糟、毫無章法的事極其沒有耐心,唯有井然有序才感到安全踏實放心;他非常注重細節(jié),不放過任何小事,不允許有絲毫的差錯。完美型的人嚴重的會出現強迫思維、強迫行為或潔癖。

然而,在這完美的面具下,完美型人格的人卻有著模糊的恐懼,總覺得生命中似乎缺少了些什么,總是不能滿足。嚴重時會對很多事情都麻木,常有不真實感,好象什么都是假的,與人也無法深交。

這一類型的人需要放棄自我控制,做一個真實的不完美的人,讓自己跌落到恐懼的深谷,才能在深谷的底處重新找回自己。

2.控制型人格

控制型人格形成的原因有多種,比如父母常常不講信用,說話不算數,孩子通常有很多被背叛的經歷;此外還與戀父戀母情結有關。

弗洛伊德認為戀父戀母情結是兒童在三到五歲所必須經歷的心理過程。在這個時期,小女孩會出現愛戀父親而對母親產生妒忌和恨意;在小男孩心里,他可能會覺得自己是母親的小情人而排斥父親。總之,不論是小女孩還是小男孩,在這個時期都會陷入與父母親之間那種微妙的三角關系之中。

比如小女孩覺得自己是父親的小情人,那么她下意識里就會視母親為“敵對陣營”的競爭對手而排斥母親。然而父親并不會因為小女孩的妒忌而停止夫妻間應有的親密行為,這時候小女孩可能會想出各種辦法來阻撓夫妻的親熱表現,這時父親可能會站在“敵對陣營”的一方來批評小女孩,小女孩就會覺得備受羞辱,覺得父親背叛了她。如果這種背叛的傷一而再、再而三地發(fā)生,最后就可能在孩子的心靈中烙下了印,使他發(fā)展出控制型人格。

經歷了被父母背叛的創(chuàng)傷,怕被人背叛就成了這個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的恐懼。試想想,你若常被人出賣,你心理上會怎么想?自然是對誰都不能信任,毫無安全感。那么要怎么做才能讓人感覺到安全?要控制別人,確保他不會背叛你才感到安全。正如一個不能信任員工的老板,要隨時隨地掌握對方的一舉一動,害怕自己稍有疏忽,員工就會向外界泄露公司機密。

這里所說的背叛,是完全站在孩子的思維角度來看的。孩子在三角關系中受到傷害,覺得異性的父母出賣背叛了自己。他心里想:既然你父母不講信用,那么我也不講信用。于是就會發(fā)展出一種玩弄父親或母親的心態(tài)作為補償。這種玩弄的手法漸漸地就成為一種習慣并運用自如,最后發(fā)展成一種善操縱、愛支配、耍手段的人格特質。因為他很早就學會了察言觀色、隨機應變,甚至說謊耍賴、穿梭挑撥。

這種類型的人長大后會成為一個謀略專家,他知道如何控制環(huán)境和控制他人,控制的手段可硬可軟,甚至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硬的手法極具侵略性和攻擊性,有時甚至達到了欺人太甚的地步。與這樣的人相處很有壓力,有被威脅的感覺。軟的控制手法甚至絲毫不露痕跡,極具有誘惑性,讓你乖乖地按照他的要求去做而且還對他充滿感激之情。

控制型的人崇尚權利,只有權利才能讓他有安全感。他通常能言善辯,而且很善于說謊,說謊的時候也底氣十足,臉不紅,心不跳,眼睛都不眨一下,完全不擔心被人拆穿后的尷尬場面。即使謊言不慎被人拆穿,也毫無心理負擔,懺悔道歉后又是一條好漢。

他很難信任人,即使是身邊最親密的人,也仿佛是潛在的敵人。因為他心中被背叛的陰影根深蒂固:連父母都可以背叛我,世上還有什么人值得信任?不信任別人的結果就是要去支配、去控制,支配別人是惟一能讓他有安全感的武器。

他無時無刻都想要與人競爭,非要把對方比下去自己位居首位不可。他不斷追求權利,追求外在的虛榮,害怕別人超越自己。他有時會裝腔作勢,好讓自己成為大家矚目的焦點人物。別看他表面上很強勢,其實內心非常脆弱,自尊心很強,不能承受半點委曲,一點小小的批評都可能讓他暴跳如雷。

他有著堅強無比的意志力,過度自信甚至達到自負的程度,認為只要我愿意,無論做什么都能成功。他以個人意志主導一切,以便控制情境,控制他人。

 控制型的人在不需要自我防御的時候,他的內心也非常柔軟,對周圍的人很友好,充滿愛意,大家都喜歡和他結伴。因為他活潑好動,心情愉快,想法樂觀,不怕冒險,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很懂得制造氣氛,知道如何找樂子。

面對群眾,他是天生的領導者,極具個人魅力,能堅持崇高的理想和價值觀;而且還是處理危機的高手,能臨危不亂,指揮若定,對于處理雜亂無章千頭萬緒的事很有一套;他精力充沛,特立獨行,勇于向老舊不堪的傳統(tǒng)和僵化的教條挑戰(zhàn);還兼有獨特的眼光,能夠看見別人所忽視的或認為不重要的事情中暗藏的玄機,并掌握之而做出大事來。

3.順從型人格

孩子在1歲多,2-3歲之間,最重要的需要是尋求獨立自主。如果這個需要不能被滿足,或者受到過份的壓制,日后就會形成順從型的人格。父母對孩子適度的管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管教過度就成了壓迫性的侵犯,造成順從型人格。

什么叫壓迫性的侵犯?有些父母或是照顧孩子的保姆或親人,過度控制孩子的心理想法或軀體行為。例如:孩子也許吃飽了,或是肚子不餓,做父母的總以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覺去判斷孩子吃飽了沒有。也許父母親認定了孩子一定要吃完一碗飯才算飽,因此無論耗費多長時間,他們一定會粘在孩子身邊,硬是要把手上那碗飯塞進孩子的肚子里不可;有時候父母親擔心孩子冷,硬是給孩子多加衣服,其實孩子熱得想把衣服脫掉。這時候,爸爸可能會很嚴厲地對孩子說:“你要乖!要聽話!不許脫!如果你脫了,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

總之,父母非常強勢。請注意,這里所講的強勢和侵犯并不光指兇巴巴的壓迫性管教,也包括溫柔萬千的強勢關懷或甜言蜜語的強勢控制。由于父母過度控制孩子的想法或軀體行為,忽略孩子本身的情緒或靈性的發(fā)展,久而久之,孩子就習慣了不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了。對孩子而言,父母是天,是上帝,父母供給他一切所需,如果他對父母說不,不但天會塌下來,他的一切也會沒有,所以他不能違背父母的旨意。

 

這里所說的創(chuàng)傷,并非指一兩次的偶然事件所造成,而是父母對子女經常性的侵犯。但即使父母經常性地壓迫侵犯子女,也不一定日后會造成順從型的人格,還與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特點或是神經系統(tǒng)構造類型有關。對于某些氣質類型的人來說,小時候所受到的壓迫侵犯越多,日后反抗報仇心理就越強。

 

表面上看,順從型的人是個順臣,但滿腔的“不”并不會使他真正地順從。滿腔的憤怒無從向外宣泄,這股力量就回頭傷害自己。既然積極抗爭不可能,順從型的人只有靠消極抵制才能感覺到自主權。他們長大成人后在團體中常消極抵制別人的領導或拒絕改變。由于他的欲望被壓抑,他的內心無法產生做事的動力,對任何事都采取消極態(tài)度,做起事來也毫無激情與樂趣。

順從型的人給人的感覺常常是謙恭有禮的,有時甚至達到卑躬屈膝的地步。但偶爾他們也喜歡操控比他們更弱的人,目的是想激怒別人,因為當別人因受到操控而生氣時,順從型的人才有借口反擊,借以發(fā)泄長久壓抑在內心的滿腔怒火。

 順從型的人有滿腔的意見卻無法表達,有許多創(chuàng)意卻無法發(fā)揮,因為童年的陰影使他內心中總有一個聲音:“如果我表達自己,我將會被羞辱,所以我必須隱藏我內在的本質和想法。”

由于自主能力被長期剝奪,長期把自己深深地包裹埋藏起來,自然培養(yǎng)不出自信心。越自卑就越壓抑自己,即便有了勇氣走出堡壘,也不敢單獨行動,凡事最好有人陪伴,或至少得到別人的鼓勵才敢擔當。在外被人侵犯羞辱控制,感覺走投無路時,出于自衛(wèi)行為便躲到自己的身體內,在外建造一個厚實的堡壘,真我則躲藏在堡壘內深藏不露,情感、思想、各種需求全部藏在里面,因此這一類型的人身材虛胖墩厚,脖子短,腰腿粗壯,像堡壘一樣。

順從型的人很有同理心,對他人的遭遇很能感同身受,直到和對方化為一體。他們喜歡自我奉獻,有取之不盡的同情心,卻常忘了自己的立場和權益,這個弱點很容易被別有私心的人利用。

4.依賴型人格

依賴型人格的人原始創(chuàng)傷發(fā)生期間多半在哺乳期,或者從出生后到一歲多。這段時期的嬰兒最重要的需要是喂食和愛撫。這肉體生理上和情感心理上兩個撫育需要有任何一方不能滿足,都可能對嬰兒造成極大的創(chuàng)傷,導致內心強烈恐懼,害怕自己會被拋棄。

這時候的嬰兒還不會說話,他只能用哭來表達自己的需要。肚子餓了會哭;大小便沒人理會會哭;被忽視冷落了會哭。用哭聲來表達焦慮不安的情緒。

有壓力就得釋放。若母親適時喂奶,換尿片或親親抱抱予以安慰,嬰兒的焦慮不安于是消失,回到安樂滿足的狀態(tài)。過些時候焦慮不安再度形成,母親再度幫助他釋放壓力。如此吸收釋放的韻律,正如呼吸般的自然,也是整個宇宙大自然的韻律。一切如此自然又如此值得信賴,事情自然發(fā)展,一切理所當然,餓了有人喂,哭了有人抱,嬰兒毫不懷疑自己的能力,他充滿自信,也完全信任生命的過程。

可是當嬰兒的這種極其自然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并且遭到嚴重的破壞,而且這種破壞不止一次兩次,而是幾百次幾千次,那么孩子就不再信任這個世界;不再相信自己值得人愛;不再相信自己可以吃飽穿曖;不再相信自己可以無憂無慮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因而自信心消失殆盡,小小年紀就對世界對人生失望透頂。

由于小時候“被遺棄”的經驗(注意這里所說的“被遺棄”是從嬰兒的意識來看的,不是從大人的角度來看的),使得他以為自己不討人喜歡。只有當我們被疼愛過,才會覺得自己值得人愛,若不曾被人疼愛,顯然是我這個人有問題,也就是我這個人一點都不可愛。因此依賴型的人自我價值感很低,常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如人,沒有能力,而且一文不值。

因為嬰兒無法供應自己情感上的需要,一定要靠外界供應。如果這種正常的情感需求極度缺乏,就會形成巨大的情感空洞,長大后就會終日向外界索取別人的愛來彌補空缺。他們對愛有強烈需要,極度需要人愛,因此與人的關系傾向于依賴。依靠對方的方式便是攀緣,牢牢把人纏住,當然,結果反而常把對方趕跑。有些人你并不討厭,但每次和這些人在一起總覺得很累,整個人像是被掏空一樣,即使你在心理上有意識要離開,對方卻抓住你不放。

由于一次又一次地被人拋棄,最后不再要求,不再哭泣,完全絕望。因此他的防御機制就否定自己有需要,對外在的世界塑造一副無所欲求的面具,但私底下又會釋放一種信息:我不主動要求,但你們要懂得給我、照顧我。除此之外,他更進一步發(fā)展出反作用的防御。比如說,他把這種渴望有人養(yǎng)育、有人照顧的心態(tài),轉換成去養(yǎng)育別人、照顧別人,但潛意識里總要求回報。

很多依賴型的人很愛付出,很能犧牲奉獻。因為透過服務他人,他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但他通常覺察不到自己的肩頭負擔過重,也覺察不到付出的已遠遠超過自己的能力,因此自身能量很快枯竭。因為只要稱得上犧牲,就要付出代價,付出代價自然心有不甘而要求回報,而要求回報的愛過不久便會干枯。因為這種愛是有條件的,是為了“得”才“給”,得到的自然不多,且大多時候被人拒絕。由于不斷地付出而導致快速精疲力竭,內心越來越空,越空就越向外求,永不得滿足,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這一類型的人要學習“受”和“給”,更要學習怎么開口去“求”;另外在生活上要能自立、自愛、自我滿足,唯有這樣才能避免被拋棄的傷痛重復發(fā)生。

5.分裂型人格

分裂型人格受創(chuàng)傷的時間,多半是在出生前、出生當時或出生后幾個月這三個階段。

我們知道,創(chuàng)傷發(fā)生的原因是需求不被滿足。初入人間的嬰兒最大的需要是對存在有安全感,就像一個初入陌生之地的外鄉(xiāng)人,他需要感覺在這個地方生存不受威脅,也需要感覺自己受歡迎。若嬰兒感覺自己不安全,創(chuàng)傷就產生了。

出生前的創(chuàng)傷。

當胎兒在母體時,胎兒生存的一切完全仰賴母親,透過臍帶胎兒能從母親的血液里獲得食物和養(yǎng)份;不僅如此,嬰兒還能感受到母親的情緒和外界的壓力。比如說母親生氣憤怒時肌肉會收縮,包圍著胚胎的胎盤也會縮緊,這時胎兒能感受到壓力,胎兒的小身體也會收縮;胎兒還能感受到父母親的爭吵。若是父親對母親拳腳相加,胎兒會感覺到憤怒與煩躁不安;有時,母親內心想要墮胎,即使從來沒有向任何人提起,肚子里的胎兒也能感覺到。

出生當時的創(chuàng)傷。

出生當時對嬰兒可能有怎樣的創(chuàng)傷呢?想想胎兒原處在母親溫曖的羊水里,自母親狹長的產道經過艱難險阻把自己擠出來。一旦出來,突然的陌生、寒冷、無拘無束都會使嬰兒感到恐懼。刺眼的白光燈;烏黑黑的陌生人;冰冷的金屬器械聲;冷冰冰的空氣;醫(yī)生大力地在幼嫩的小屁股上打一巴掌,凡此種種都能讓嬰兒受到很大的驚嚇。在孩子出娘胎后,傳統(tǒng)的醫(yī)院大都馬上將孩子和母親隔離,之后大半時間都待在育嬰室里,嬰兒沒有辦法隨時獲得母親的關愛和撫摸。這種和母親沒有連接的情形,也可能使他在日后的生活中發(fā)生和人互動的問題。

出生后的創(chuàng)傷。

比如說母親由于在生產時遭受巨大的痛苦,因而沒有心情和體力給予孩子所期待的愛和關懷,這些都讓嬰兒對生存產生恐懼,使嬰兒一開始就抗拒這個世界,因為這個世界太讓他失望了。

需要指出的是,有時孩子所感受到的創(chuàng)傷,和母親好不好有時關系不大,因為孩子是用他們自己的意識去感覺周圍的世界的。

出生前后所生出的恐懼,會不斷地刺激孩子的中樞神經,不斷地發(fā)出信息告知這個孩子:“這個世界不安全,而且對你有敵意。”這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恐懼和敵意,想要逃跑。這種害怕和敵意,都將記錄在身體各處,不但在肉體的腦袋,乃至全身的細胞都永志不忘。即使意識上不記得了,也會深深地鑲嵌在我們的潛意識和能量系統(tǒng)中,而這些都是我們的意識所無法覺察的。

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恐懼不斷地發(fā)生、重復、強化,儲存在潛意識中。只要一感覺恐懼,人就有一種逃跑的本能。肉體跑不掉就跑靈體,即把自己的思想感覺凍結住或從現實中抽離出來,讓自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就當它不存在一樣。我們把這種情況稱為靈魂與肉體分離,把這一類型的人稱為分裂型人格。

自閉癥是這種分裂型人格的一種最極端的表現。自閉癥患者不但否認自己所存在的物質世界,也無視別人的存在。許多自閉癥的孩子,對周圍的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與人無目光接觸,聽不懂人說的話,周圍的人對他來說像是空氣、桌椅、板凳。

分裂型人的一生,對生存有莫大的恐懼,害怕與人親近,疆界感很強烈。一旦別人進入了他的能量體就感覺受到了侵犯,會強烈反抗。對生存的恐懼表現在人際關系上就是欠缺社交能力,在見到一大堆素不相識的人時常緊張不安,手足無措,四肢冰冷。他平日極力避免和人接觸,費盡心思逃離人群,實在不得不接觸的時候,就找個壓迫感較小的小團體躲起來,最好不要被人注意到。一般來說,他們不依賴別人,也不需要任何人,最好不要為任何人負責任,這樣才不會被人套牢,可以隨時隨地逃走。

在親密的人際關系中,分裂型的人也很難相處,他們似乎喜怒無常。今天相談甚歡,明日見面卻形同陌路,讓人摸不著頭腦,不知何時得罪了他。他有時熱情有時冷淡,對人若即若離,實在令人費解。

分裂型的人非常敏感,很容易感受到周圍能量的變化,常能看到或感覺到常人看不到或感覺不到的東西。為了保護自己,他表現得讓人難以接近。他內心有個聲音:我在你不理睬我、拒絕我、恨我之前,先不理你、拒絕你、恨你。

完美型人格是用苛求自己來獲得安全感;控制型人格是用控制他人來獲得安全感;順從型人格是用壓抑自己、忍氣吞聲來獲得安全感;依賴型人格靠牢牢抓住他人來獲得安全感;分裂型人格靠逃避來獲得安全感;而正常人格的人不需要控制自己,也不去控制他人。他敢于表達真實的自己,不會強求也不會過度依賴他人,他永遠面對問題面對挑戰(zhàn)。

每一個人,如果都能從源頭上來分析自己人格形成的深層原因,我們的性格其實是可以改變的,那么我們的命運自然也會變得更好。

電話/手機:13530198979
Copyright 2025 深圳市靈通協(xié)作心理咨詢師 All Rights 粵ICP備14060267號 Reserved
在線客服

微信號:eee111888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