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某位成功學大師說過:“認識人,了解人,你將能人所不能。”了解人就是要了解人性,了解人性必須了解人的心理防衛機制。人為了適應社會環境,應付生活中不斷的挑戰和威脅,必須不停地調整自己,不斷地扭曲本性來自我保護,以避免內心過度的痛苦與不安,這就是心理防衛機制。不光是人,動物也有心理防衛機制。如動物在遇到威脅時會出現這幾種行為:退縮、服從、攻擊、凍結。人比動物高級,因此人的心理防衛機制會更復雜。深圳靈通心理咨詢專家黃麗娟總結出人常見的心理防衛機制如下。
1.否定作用
一個人在遇到超過自己心理承受能力的危難挫折時,會出現否定既成事實的潛意識防御。這是最原始、最簡單的自我防衛,功能是避免痛苦,減輕焦慮。比如有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婦女,她有一個女兒十五歲,在放學回家的路上不慎被車撞死了。當時她正在家里做飯,有人到她家里告訴她這個情況,她聽到消息后很緊張,趕到現場一看,女兒已經死了。但她居然不哭不鬧,就像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過一樣,回家后繼續做飯,并把女兒的飯盛好,給她挾菜。老公回來了,家里來人了,她像往常一樣招呼客人吃飯,完全否認這個事實。假如她承認事實,可能會瘋掉,人在瘋之前要進行自我防衛。
有的小孩把東西摔碎了,會立刻用手把眼睛蒙住,這也是一種否定,即“我沒看到”。
有人吃東西時,別人說:“這是不是很臟呀?”他說:“什么呀!眼不見為凈。”因為如果他承認臟,吃下去就會不舒服。
有一些犯人在監獄里會失去現實知覺,分不清是白天還是晚上,這樣可以使他感覺到監禁不是事實。
癔癥性失明也是否定事實,忽視實際存在的痛苦。因為現實非常殘酷,面對現實會讓人精神崩潰,于是他出現心理防衛,讓自己“視而不見”,從而避免內心痛苦。
有一個外地的客人,得了一種怪病,即“條狀視野”,多方醫治無效。得知我是專門用催眠治療疑難心理怪癥的專家,于是千里迢迢慕名求治。在催眠狀態下我跟他談話得知,他跟一個同事有矛盾,把同事狠揍了一頓。同事懷恨在心,于是叫來哥哥給自己報仇。同事的哥哥找來七八個人威脅他:“你走路要小心,看我們會不會把你的腿打斷!?”他內心惶恐不安,走路提心吊膽,害怕有人突然襲擊他,因而眼睛不敢正視前方,漸漸地,只看到條狀一樣的視野,其它部位則看不見。因為一旦他用眼睛看到恐怖的事實,這對他來說將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因此他的眼睛就自動保護自己,不承認事實。這是癔癥性失明的本質。
有一個戰斗英雄,受傷后整個胳膊被截肢了,但是醫生每次查房時,他都訴說這只手臂很“痛”,因為他內心不能接受這個事實,“痛”說明自己的手仍然存在。
抑郁性神經癥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癥,病因是不敢面對現實。抑郁癥為什么不敢面對現實?因為現實很殘酷,為了避免痛苦,于是他就否定。藥物治療抑郁癥主要是增強大腦的興奮性和感受性,但最根本的治療就是要增強病人的現實感,給他支持、勇氣、希望,讓他有精力有能力去面對現實,不再逃避。
增加現實感可以給他做按摩、點穴等特殊手法治療。手法治療后給他做催眠心理治療,把他潛意識中負面消極的東西清除掉,注入陽光積極的東西,同時改變他看待問題的角度,提升他應對困難挫折的能力。經過系統的支持治療,就會有神奇的效果。
緊張性精神分裂癥,就是否定整個人類的存在。我們要人性化地看待精神病患者,不要一有幻覺妄想就把他關起來,逼他吃藥,這是不太人道的。很多精神病患者就是因為這樣成了一個喪失社會功能的廢人。為什么有的精神病患者會狂妄自大?說我是“上帝”,我是“克林頓”,我是誰誰誰等,為什么有的人瘋了以后他想當“胡錦濤”?他一定是在生活當中發生了某些極其痛苦的事情,被人控制,被人欺負,痛不欲生,痛苦到精神崩潰的時候就出現了精神癥狀。一旦出現精神癥狀,他就不痛苦了。說自己是“胡錦濤”,是誰誰誰,這樣就可以大權在握,報仇雪恨。既然在現實中滿足不了自己的愿望,那么在虛幻中過一把癮也很爽。但是他能不能把事實否定掉?不可能,被否定的只是他對這個事實的注意力,只能暫時減輕他的痛苦程度而已。
2.歪曲事實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當一個人曾經遭遇過很痛苦的事情,為了避免以后再出現類似的痛苦,他會變得特別敏感多疑,經常會歪曲事實真相。比如:一個人曾經被人議論紛紛,如今看到別人在嘰嘰咕咕地講小話,就認為是在講自己,甚至覺得別人咳嗽都是針對他的,疑心特別重。有一個病人在與別人用餐時,別人的筷子對著他,他就生氣地說:“你怎么這樣對我?我家小孩會被你克死的!”這是關系妄想,本來跟他沒關系的,他也會扯到一起。
幻覺分為兩種,一種是無中生有;另一種是有中生無,即正幻覺與負幻覺。為什么會發生這種幻覺呢?肯定是在現實生活中發生過一些重大打擊,帶來難以磨滅的傷痛。這個痛苦能不能再發生呢?不能,因此他就特別的警覺、警惕,以致達到“草木皆兵”的程度,這時就容易出現幻覺。
有一個女子離婚五年,兩年前妹妹介紹一個男朋友給她,兩人在一起恩恩愛愛、難舍難分。后來無意中了解到這個鬼男人在家里已經有了老婆,她當時氣得要爆炸,從此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性格立刻由內向轉為外向,總說有什么什么人在跟她說話,把人家當壞人。當你了解了這些心理機制的時候,你是不是更能夠理解她?當你真正理解她時,你對她的幫助才有效果。如果單純用醫學模式來治療就不會很到位。
3.投射作用(外投射)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種外投射,就是以主觀想法推及到外界,或者是把自己的過錯歸咎于別人,目的是避免痛苦難受。有的人說別人好色,其實是自己內心的寫照;有的人說別人想當官,其實正是自己想當官;打人的孩子可能是擔心別人先打自己,因此先下手為強;恨別人的人,說自己不恨別人,是人家恨他。責怪他人,常常是解脫自己的一種心理投射。
4.內射作用
(1)認同。人在無能無助時,容易把他人的東西吸收到自己的內心,成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進行心理防衛。如小孩會把父母的道德觀、價值觀吸收到自己身上,成為自己的一部分。為什么很多人追星?明星穿什么衣服,這些人就穿什么衣服,原因是想強大自己。即我跟他近似,那我也會像他一樣,這是認同的心理防衛機制。
(2)反感性認同。一方面反感他,另一方面又去模仿他。如一個人特別討厭他的媽媽大呼小叫的,可是他自己也用大呼小叫的方式對待他的媽媽。為什么呢?他通過這種反感性的仿同,目的是讓自己處于一種強勢狀態,以避免自己被對方欺負、打壓。
(3)向強者仿同。這是一種近似技術,為了避免被恐嚇而模仿強者的樣子。
(4)向失落者仿同。為了避免或減輕“失去”的痛苦,從而模仿所“失去”的。有一個女性常常關注自己的身體,反復去看病,后來她死了。之后她的女兒也出現同樣的癥狀,也經常反復去看病。原因是:她反復看病的媽媽去世了,她很痛苦,她在情感上依賴媽媽。反復看病這種模式有某種象征性的意義,象征母親還存在。潛意識中以朦朧模仿媽媽這種行為,來減輕內心的痛苦。適當模仿可以讓人心安,仿同過份就不正常,會帶來更多負面效果。有一個人的父親得肺癌去世了,多年以后,他也患同樣的癌癥。
5.退行作用
又叫幼稚行為。人在面臨重大災難的時候,人的行為可能會退縮到過去幼稚年齡的狀態,通過幼稚行為來避免承擔責任,從而減輕痛苦。一個小孩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可不可以哭呢?哭能不能保護自己呢?一哭,自然就得到好處。長大遇到挫折會怎么樣?一般人會默默承受,不會過于幼稚。但有時候遇到的災難遠遠超過自己可承受的范圍時,比如出了車禍,或親人意外死亡等,會出現退化行為,回縮到幼稚時的狀態。如一個成年男性,在妻兒遇到重大車禍時,不敢一個人睡覺,一定要與母親睡在一起心里才踏實。這就是退行作用的心理防衛。退行有好處,可以不負責任,得到照顧和原諒。
6.幻想作用
人遇到危機的時候,感覺到無法面對了,常常借助幻想來讓自己擺脫困境,在想象中獲得暫時的滿足。有一個朋友,在生意虧得血本無歸的時候,整天都在幻想著假如自己買一張彩票一下中五百萬該多好啊!
7.潛抑作用
把不能接受的情感、念頭和沖動不知不覺地壓抑到潛意識中。注意:潛抑不是壓抑。前者是潛意識的、下意識的、不自覺的將不能接受的情感、念頭和沖動壓到潛意識中,或把有危險的想法排出意識之外,從而避免焦慮;壓抑是有意識的、故意的把自認為不好的東西打壓到潛意識中。
潛抑是不知不覺地壓抑,是要消耗能量的。如果潛抑得過多,人格就不完整,人的整個思維都會受到影響。積壓的能量可能會表現為情緒化和軀體化的癥狀。比如歇斯底里的軀體化反應、癔癥性癱瘓,即胳膊腿不能動了,但是到醫院檢查,生理上都是正常的,但就是不能動,不能動是由于某種潛抑導致的。
有一個患者,女,18歲,每當黃昏的時候,就會出現歇斯底里性發作。到了很多地方都看不好,經我做醫生的朋友介紹到我這里做催眠治療。在催眠狀態下我跟她對話,找到了她的原因。原來在三個多月前的一個傍晚,她與一個男子約好了去玩,可是她爸爸當時在家,不讓她出去。她著急著想出去,但又不敢違抗嚴厲的爸爸,因為爸爸嚴格限制她與男孩子交往。于是這種矛盾情緒就潛抑到心靈深處,當能量積壓到一定程度,就會以軀體化或情緒化爆發出來。如果你找不到問題形成的原因,你就解決不了她的問題。
8.隔離作用
將部分事實從意識當中加以隔離,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比如用“1號”代替上廁所,以避免臟兮兮的感覺;用“好事情”、“好朋友”、“大姨媽”代替月經來了;用“仙逝”代替死了,以減少不祥的感覺;用“I love you”代替我愛你,以避免肉麻的感覺。這樣既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又不至于難為情。
9.轉移作用
轉移就是對某一方的情緒反應轉移到另一方,將沖動導入沒有威脅的目標。比如對某個人的憤怒情緒轉移到另外一個人身上,轉移以后壓抑的能量就得到宣泄釋放了。在咨詢中,讓來訪者把話充分說出來,就是一種很好的治療,這也是轉移。移情就是一種轉移,移情有正移情與負移情。比如有一些連環殺人犯,把仇恨轉嫁給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就是一種負移情。
再比如丈夫在單位受到領導批評,憋了一肚子火,回家以后就對妻子說話粗聲粗氣的。而妻子受了氣心里不爽,看見兒子在身邊礙事,就推他一把:“你這小家伙,滾開!”小孩感到莫明其妙,心里很火,正好小狗在旁邊,一下就把小狗踢過一邊。狗被打急了,猛地竄到丈夫身上,咬了一下,這就是互相遷怒。
攻擊他人,是讓自己宣泄能量。有的人做錯了事,很自責,要進行自我攻擊,但他又不想傷害自己,為了宣泄情緒,可能會砸碎東西,這都是一種能量的轉移。
10.反向作用
采取與自身意愿相反的態度和行為來避免麻煩,減輕痛苦。比如一個小孩吮手指頭,被奶奶打了之后,一看見奶奶,就把手背在后面。有的人追女孩子不成,就說:“不嫁給我,我還不想要呢!白送給我我都不要。”
男女中學生之間常有一種回避現象。比如他本來很喜歡這個女孩子,可是在大庭廣眾之下卻專門找這個女孩子的茬,好象很討厭對方,其實心里是想跟她好,想追她,但追不到,為了避免痛苦,就用反向的方式表達:“我不要你,我就是要跟你作對。”
有些家長對孩子好得過份,實際上也是反向作用。我的一個女來訪者對丈夫前妻的女兒過份好,實際上是怕丈夫說她不寬容、不大度。她本來是恨這個女兒的,但她不能接受這種想法,為了減輕這個想法給自己帶來痛苦,因此她加倍對孩子好。
11.抵消作用
用另一件事來抵消一件不愉快的事情,以補救心理上不舒服的感覺,抵消自己的罪惡感。比如孩子犯了錯誤,在外面打架被批評了,本來他從來不愛學習,但是現在卻拿出書本來,很認真地看書。
有的男人在外面鬼混,覺得對不住妻子,很內疚,因此特地給老婆買一條金項鏈,對老婆特別溫柔,以抵消內心的愧疚。
12.象征作用
比如打碎東西后說:“碎碎(歲歲)平安。”過年孩子講了不吉利的話,媽媽就用衛生紙給他擦嘴,象征嘴巴是屁股,講話是屁話,不算數;孩子頭碰桌子后,媽媽就打桌子,對孩子的頭吹氣。
我有一個患強迫性洗手的患者,男,18歲,他到處治療,沒有一點效果,癥狀越來越嚴重,經人介紹找到了我。在催眠狀態下,我克服了重重阻抗,才讓他說出了真話。原來他曾抓住一條小狗,用手指對著小狗的生殖器反復插進去,與狗象征性地進行性交。同時他又有一種強烈的罪惡感,老覺得手不干凈,所以反復地洗,從此以后就出現強迫性洗手癥狀。
有一個學生,每講一句話就吹一口氣,是因為他過去講粗口話受到懲罰,吹氣是想把粗話吹走。
13.補償作用
比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身體不好,學習奪冠。正常的補償有益,過度補償則有害。有一個婦女過份溺愛孩子,就是因為有補償心理。原來她懷孕時,想吃藥流產,但流不掉,孩子生下來了。現在孩子不好,故認為是過去吃藥導致的,因而對孩子過份溺愛、遷就,孩子因此反而更糟。
有一個男學生,過度抽雪茄煙,像個大老爺一樣。老師找他談話,怎么談都沒有用。跟他講道理,他說他知道,但就是要這樣。我給他做心理治療時找到了根源。原因是:有一個同學說他長得像女孩子,他內心很不是滋味,為了避免別人說他女孩子氣,他就拼命運動、抽煙,搞得像一個小流氓一樣,認為這樣才有男子漢氣概。
所有的癥狀都是心靈的一種自我保護。當你尋找到癥狀背后的積極意義并分析給他聽,他的問題就解決了一半了。然后你再啟發他:你除了這種表現之外,還有哪些更好的應對辦法?當一個人找到更有效的應對辦法時,他就可以超越自我克服困難。
14.合理化作用
就是當人遇到挫折無法達成目標時,以及行為不符合社會規范時,就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來為自己開脫、辯解,從而隱瞞真實動機,化解窘境,解脫自己。
15.壓抑作用
壓抑作用是指當一個人的欲望、沖動或本能因為現實的原因不可以表達時,就有意識地壓抑、控制它。這是最基本的成熟的心理防衛機制。舉例來說,一位男子在馬路上閑逛,碰見一位陌生的漂亮姑娘,一剎那間產生了想入非非的念頭或強烈的本能沖動,可是馬上意識到這樣的念頭和沖動是不好的,也對不起自己的妻子,就趕快打消這種邪念,這就是壓抑作用。
可以說,我們之所以能保持正常的人際關系、社會秩序,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每個人的壓抑作用來約束自己行為的。越是成熟、有修養的人,越能自如地使用壓抑作用。
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常常看到一些病人過份使用壓抑作用,把本來正常的無可厚非的欲望或本能都拼命地壓抑下去,以致出現強迫癥。
16.升華作用
升華作用是指把被壓抑的不符合社會要求的原始沖動或欲望,用符合社會要求的建設性方式表達出來的一種心理防衛術。例如:當某人遭受愛情挫折時,他可以轉向寫詩、寫小說、繪畫、彈琴或雕塑等,抒發自己被壓抑的情感,這就是升華作用。
17.利他作用
利他作用是指采取一種行動不僅能直接滿足自己的欲望與沖動,同時所表現的行為又可以幫助他人,有利于他人,受到社會贊賞的一種心理防衛術。
18.幽默作用
使用合適的幽默可以化解很多困境,免除尷尬,調節氣氛,這是最好的應對方式。
心理防衛機制有積極與消極兩種作用。
積極作用表現為:對偏激或攻擊性行為有緩解作用;能暫時消除內心的痛苦和不安;可能會引導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等等。
消極作用主要有:心理防衛機制對現實存在的問題并不能真正解決,往往帶有一種“自我欺騙”的性質。它常常只起到使人逃避現實的消極作用,有時還會使實際問題復雜化,提高心理沖突的程度。
總之,建立心理防衛機制的目的在于處理好自己與現實的關系,以消除緊張不安,求得內心的安寧,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其方法雖然種類繁多,但互相滲透,互相聯系,很少單獨使用。在通常情況下,一般人常使用成熟的心理防衛機制,也使用神經癥性心理防衛機制,只是偶爾使用不成熟的心理防衛機制;至于神經癥患者,雖然也使用成熟的心理防衛機制,但主要還是使用神經癥性心理防衛機制;只有精神病患者,才使用精神病心理防衛機制。懂得心理防衛機制的原理與方法,對心理治療極具指導意義。
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或催眠心理治療就是引導一個人看到他所看不見的盲點或誤區,重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人性,正所謂:認識人,了解人,你將能人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