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會出現心理障礙?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先了解什么是心理能量。人們有一種直覺,感覺有一種像流體一樣的生命力,生命力多,人就活得生機勃勃、精神煥發;生命力少,人就萎糜不振、意志消沉。比如兒童,好象就很有生命力,活潑好動,對什么事都興奮好奇;而老年人似乎就比較缺少生命力,可以在一個地方死氣沉沉地呆上半天。在心理學中,這個生命力可以說成是心理能量。
如果沒有障礙或其它異常,心理能量就自然釋放,順暢流動。自然釋放時,我們會有一些內在的行為,比如激發想象。例如我們的性能量被激發時,會去關注異性,或是對喜歡的異性暗送秋波,或是找各種借口與他(她)套近乎。在力比多(性能量)自然釋放時,我們會有相應的情緒:或者是喜悅,或者是憤怒,這時會有一種暢快淋漓的感覺,就是情緒得到了宣泄釋放的暢快感。即使是消極情緒,如果自然地宣泄了,人也會有一種痛快的感覺。比如,憤怒是一種不愉快的情緒,但是如果你可以在憤怒的時候痛痛快快地打一架,或者把你所憎恨的人痛快地罵個狗血淋頭,你也會有一種暢快淋漓的感覺。
有不少人脾氣很不好,高興就笑,憤怒就罵,同樣身體很健康,因為他不壓抑自己。在咨詢的過程中,遇到一些悲傷的來訪者,我們咨詢師會充分地與他共情,對他的情緒煽風點火,促使他放聲痛哭,把壓抑的情緒宣泄釋放出來。當他縱情痛哭一場后,會感到內心平靜、全身輕松,仿佛雨過天晴的感覺,身體好象被水洗過一樣舒暢。
心理能量有兩種“不正常”的運動:第一是壓抑;第二是沉溺。在這兩種情況下,心理能量不能像河水一樣自然地順暢地流動,堵塞在身體的某些部位,給人帶來一種郁悶沉重的感覺。
壓抑是指對于本能的沖動,用另一種力量去壓制它,不讓它自由地釋放。壓抑的作用就像水庫的大壩,它把心理能量的水流堵截起來。比如明明暗戀某位美女,內心波濤洶涌,但表面上故作鎮靜;明明討厭某位領導,恨不得一刀捅死他,但是為了保住飯碗,不得不裝出恭敬順從的樣子;被誤會受委曲裝著不再乎,無所謂,這都是壓抑。壓抑自然有它的益處:可以讓人更好地適應社會,得到他人的好評,獲得更多的機會。比如對性沖動的壓抑,可以讓自己在異性面前更有紳士風度,讓對方覺得自己是一個負責任靠得住的人。然而,一切事情都是物極必返,壓抑過度是有害處的。壓抑使人活得不痛快。愛,不能盡情地愛;恨,也不敢暢快地恨,這是讓人很不舒服的。就像大壩蓄水過多,大壩所承受的壓力達到極限的時候,就會堤岸崩塌,洪水潰瀉。心理疾病正是與此有關。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患心理疾病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有壓抑的存在,人們不能自由地釋放自己的本能沖動。比如對性本能壓抑得太多,可能產生心理障礙——如性變態、對人恐怖癥、強迫癥等等。
壓抑有三種發展方向。
第一種可能:保持長期的穩定和平衡,雙方力量勢均力敵,不分上下。雖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癥狀,但是由于內心總有兩股力量在較勁,消耗人體很多的精力,人會活得很累。
第二種可能:一方壓倒另一方,表現出來的就是一種行動或沖動。比如一個老實人總被欺負,內心反抗的能量越來越強大,希望有朝一日殺了那個欺負自己的人。但是內心中另一個聲音會說“還是再忍一忍吧,不要鬧出人命來,最后兩敗俱傷,得不償失”。終于在某一天,他實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一沖動就把對方殺了。
第三種可能:內心的兩股力量發展得越來越大,沖突越來越強,愈演愈烈。比如,性壓抑越久,被壓抑的性能量越多,壓抑它的能量也被迫越來越大。為了保險起見,壓抑的力量可能會過度,而被壓抑方為了不被消滅,也加強自己。雙方都加強了能量,一場惡戰一觸即發,就仿佛冷戰時期的美蘇兩國,竟相投入資金,擴充軍備,氣氛劍拔弩張,這時候人處于崩潰的邊緣。
沉溺指的是一個循環:在情緒的釋放中,會激發出一些意象、思想,這些意象和思想引發出一些相應的外在行為,這些行為又創造了一個外部的環境,而這些意象、思想、行為和環境都可以作為激發的因素,再激發出新的類似的情緒來。由于所激發的情緒和原來的情緒是一樣的,如此就會形成一個循環。這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就會長期沉溺于這個情緒中。
沉溺可以是沉迷于積極快樂的情緒,也可以是沉迷于消極的情緒。沉迷于積極情緒的最好例子是戀愛:快樂激發出對戀人美好的想象,美好的想象又產生親昵的舉動,親昵的舉動又產生更美好的想象,這時候就算對方是個丑小鴨,在情人的眼里也像西施一樣美。因為你愛他,所以他也愛你,這更激發了你的愛。于是你有更多的新的愛產生,循環開始了,愛情因而越來越強,越來越幸福。
而在夫妻吵架的時候,情況就相反了。你對對方的無禮行為感到憤怒,而憤怒產生消極的想象、思想和行為,這時你能想起來的全是對方不好的一面,甚至多年前點點滴滴不愉快的事情都浮現出來,而好的一面全被掩蔽了。你越想越氣憤,越氣憤就越想,于是你可能忍不住會破口大罵,甚至會摔東西。你這樣做,對方會有什么反應呢?他自然也會很氣憤,同樣指責你,于是你更加憤怒,戰斗就這樣步步升級。
一個壓抑和沉溺就是心里的一個結,即每一個想不通、不能接受的事情就是心里的一個結。在某些人的心里,可能會有千千萬萬個這樣的結,正所謂“心有千千結”。這句話與其說是藝術家的妙語,還不如說是某些人心理的現實。當然,這些結有大有小,小的結通過訴說、分享、開導很快就疏散了。
所有這些小的心結不是相互獨立的。心理活動的規律是:內容相似的結會相互吸引結合,形成一個越來越大的結。就像晶體在容液中形成一樣,或者說像一些性格愛好相投的人結合成一個團體一樣。
舉個例子:有一個小女孩,在出生時是被醫生用鉗子夾出母體的。這個傷痛會留在她的記憶之中,使她形成一個“這個世界很可怕,別人都想傷害我”的心結。如果出生不久,母親的疏忽使她從床上摔了下來,又有一個心結產生了,這個心結是“母親不能保護我,這個世界很可怕”。等她稍大一點,又有一個老是欺負她的哥哥,她又產生類似的心結“我是個受害者,隨時都會被攻擊”。對于這個世界,她可能會認為極不安全,隨時都有危險發生。在她幾歲的時候,母親就告訴她:“不可以和陌生人交談,陌生人是絕對不可以信任的。”在學校時,師長又告訴她:“晚上不要出門。”隱約中,這句話似乎也透露著外面的世界很不安全。她可能認為自己是個“受害者”,女人都是不能保護自己的弱者。因為小時候有個常打她的哥哥,所以她覺得男人都有暴力傾向。等到她長大,不幸被強暴或是有男人對她暴力相向(如家暴的情況),這些符合她小時候的經驗法則,所以她頭腦中的思維模式就是“我早就知道我是個受害者,而且男人都是壞東西”。對于自己的看法可能就是“我是個壞坯子,不值得人愛”。對世界的看法是“世界是個黑森林,隨時可能有兇暴的虎狼等著吃我”。這些偏頗狹隘的觀點,不斷地收集,使她內心的這個“不安全、危險”的結如雪球般越滾越大。
再比如,一個人在四歲的一天,被其它小孩子欺負得很慘,他怒火中燒,但敢怒不敢言,害怕遭到報復。這樣他心里就埋下了一個“既憤怒又恐懼自卑”的結。在他六歲的一天,父親酒后無緣無故又把他痛罵一頓,他內心相當憤怒,但同樣是懼怕父親而敢怒不敢言。在他18歲的時候,有一天在街上碰到地痞流氓。地痞流氓的挑釁引發了他過去的自卑情結,他盡管極其憤怒,但是自卑情結中那些過去積攢的恐懼也同時出現,這使他膽子更小,更不敢表達憤怒。在地痞挑釁事件后,這個自卑情結更加深了。
情結就是心理能量的郁結,在相似情境出現的時候,這個情結就會被激發出來,即所謂的觸景生情。而它一旦出現,就激發出所有的情結能量。情結有一種力量,會強迫性地重復過去的事件,讓事情再一次以過去的形式發生。就像上面的例子,一旦遇到類似沖突的情境,他就會條件反射地憤怒。而一憤怒,他的自卑情結就出現,于是他就會由憤怒轉為恐懼,然后就會退縮——像他過去幾百次的退縮一樣。最后,他的自卑情結越來越強,蘊藏著更大的能量。這個過程完全是自發的。
榮格說:“不是人支配著情結,而是情結支配著人。”這個內心的情結具有強大的能量,驅使我們按照它的方式,聽從它的指揮行動。它就好象是“心里的一個小人”。在多數情況下,人都是受情結支配的(少數時候人可以支配情結)。
其實情結就是我們未了的心愿,是我們耿耿于懷的心事,就是心里解不開的一個結。這個心愿帶著許多能量,也就是在一次次相似的事件中,積攢的情結能量。就像上面所說的那個有自卑情結的人,他的自卑情結中積攢了大量的憤怒能量,也積攢了大量的恐懼能量,恐懼的能量壓抑著憤怒的能量。在一次次失敗后,他心中的一個愿望越來越強,他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夠有權有勢,可以報仇雪恨,發泄滿腔怒火,因此他渴望著暴力與殘酷。
當然,他也可以用積極的方式來調走這些能量。比如,他可以發奮圖強,建功立業,進入上層社會。他可能心里會想:“有朝一日,我當上大官,有錢有勢,我要讓那些曾經欺負過我的人在我面前跪地求饒,讓那些瞧不起我的人后悔當初有眼無珠,沒有好好善待我。”就這樣,他用升華的方式把這個自卑情結中的憤怒能量調走了。
如果一個人不去解開這個內心的情結,也沒有用什么方法把這個情結中的能量調走,那么它永遠都會在心靈深處存在,永不消失。他也許以為自己忘記了,但是“心”不會忘記。如果我們有意識地去面對、體驗和感受我們所不能釋懷的事情,那么這個郁積的能量就能夠重新流動起來,情結也就逐漸疏散,甚至會完全消失。
人們的心理沖突之所以難解決,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這些心理沖突是在潛意識中的,也就是由潛意識中的情結導致的。
心理治療之所以有效,原因如下。
(1)得到了釋放、關心、支持;
(2)學會更好的行為方式;
(3)改變不合理的信念;
(4)增加自知和自控的能力;
(5)化解情結。心理分析可以幫助來訪者找出癥狀背后都有哪些潛意識的原因。如果內心的情結是一個未完心愿,一旦明白原因,就可以想辦法滿足;有時候,我們甚至因為了解了這個欲望的根源而放棄這個欲望;另外,當我們了解了潛意識中的情結,我們就能夠有意識地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行為。
(6)通過消除心理障礙,使正常心理機能得到自然展現。當心中的情結逐漸減少,我們的覺悟和智慧就會逐漸增加。正所謂撥云見日,情結就像天空中的烏云。
7)強化好的人格,理解和接納“不好”的人格。每個人都是一個多面體,就好象在一個人的內心中,包含著各種不同的小人,也就是不同的子人格。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某些子人格不能接受,認為它是“壞”的、是“丑陋”的,那么他的內心就會分裂。這種不能接受自己的某一部分,就是心理問題的根源。比如一個道德感很強的人,突然腦子里出現一些淫穢的想法或畫面,他不能接受自己有這種想法,也害怕被人看出內心的“骯臟”,于是自責自罪,甚至會出現強迫癥或對人恐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