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日林森浩向室友黃洋的飲水機里投下劇毒化學品,到4月16日黃洋搶救無效死亡。林森浩犯故意殺人罪,判處死刑。這兩個名牌大學的高材生,離三十而立只有一兩年的時間,但是一切都戛然而止了。究竟有什么深仇大恨讓林森浩居然對同屋兩年多的室友狠下殺手?我們來看看這個年輕人的成長經歷。
林某1986年出生于廣東潮汕地區一個相當普通的平民家庭,家中排行老二。父親早年在一家服裝廠打工,母親則常年拉著一輛木板車,在鎮上的工廠里收購廢品。10年前,一家人才從狹窄的土屋,搬進了如今的小樓,出售紙巾、飲料等為生。
潮汕地區本有重商之風,村里的男孩大多初中沒讀完就跑去做生意,林家的孩子卻是異類:兩個女兒都在當地做老師,兩個兒子也先后考上大學,林是其中佼佼者。
中學時代的林某沉默、內向、話特別少,只有當談起籃球和乒乓球時,話才多一些。林某擁有同齡人中少見的自律,每天6點半準時起床,對成績有些過分執著,常常考試一結束,就在宿舍自責,抱怨狀態不佳。
中學的蔡老師說,中學時代的林沉默、害羞,卻一直是全校“最優秀的那幾個孩子”。
高中同學李小寒回憶,她多次向成績優秀的林某請教課業難題,“他從不拒絕幫忙,但如果多問兩句,他就不敢直視你的眼睛”。
李小寒還記得,在高中英語課的一分鐘口語演講中,林站在講臺上,“身姿很不自然,聲音越來越小,甚至聽不清,有時不自覺地就轉過身,面對黑板”。
2005年,林某考上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一次聚餐上,他問一個女生的年級,對方讓他猜,猜不中就喝酒。幾杯酒下肚,女生反問林的名字,他如法炮制,也要女生猜,不料女生當著許多人的面答:“我對你沒有一點興趣。”更打擊林某的是,過了一會,有個帥哥過來了,這位女生主動跟對方報了自己的名字與年級。
有一次在飯堂里,林某“不經意”看了一位女生一眼,對方質問“看什么看?”,還罵他“跟個娘們一樣”。
2008年冬天,林某在自己的空間里自問一番后對自己進行了概括,“有誰會喜歡我這個人?丑男第一、手無縛雞之力、木訥、迂腐、時代的落伍者。”
在一次醫院實習中,林與本科室友起了口角。一年后,已經畢業的林申請了一個新的QQ號,并冒用另一同學的名字,在網上大罵這位同學——“盡是些難以啟齒的臟話”。有同學回憶,本科時,因為跟同學發生爭執,林某連續給對方發了十幾條“恐嚇短信”。同學總結說,“他記仇,但絕不輕易外露。”
2010年,28歲的林某從中山大學以極優成績免試進入復旦大學醫學院,在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專業攻讀碩士。
讀研第一年,林談了個醫學院的女朋友。但林的愛情觀被他的同學形容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戀情很快告吹,林依舊是那個與女生交往時難抑自卑的年輕人。
讀研究生時,林某與黃洋及另一位室友葛林(化名)曾因水票起過爭執。黃和葛提出三人平攤購買桶裝純凈水的費用,但林拒絕了,他提出,自己喝得少,平攤的方式不合理。爭執以林退出平攤,“自己買水喝”告終。
林某投毒殺死室友,究竟是什么動機呢?嫉妒嗎?他們在兩家醫院不同科室研究不同的方向,不存在競爭關系。動機顯然是仇恨,室友之間互相看不慣對方,產生怨恨很正常,但只有極度的深仇大恨才會選擇殺人。或許黃洋很驕傲,自以為是,說話帶刺,但即便是這樣,總不至于殺人吧?主要原因還是出在林某性格的嚴重扭曲上。
從林某的經歷及同學的回憶中不難看出,林某是一個很極端很矛盾的人,有積極、上進、好強、自尊、理智的一面,也有極度自卑、敏感、多疑、狹隘、冷酷、偏執的一面。
這種極端性格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與我們中國的應試教育體制有很大關系,老師和家長們過度看重孩子的成績,而忽視了孩子的綜合心理素質,造就出很多高智商、低情商、低逆商的書呆子。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社會上能獲得成功,然而讀書好就一定能獲得成功嗎?哈佛大學研究表明:知識在人的成功因素中只占20%,而其他各種素質(與人溝通交往的能力及承受失敗挫折誤解誤會的能力)卻占到80%。知識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未來,而那些看似與知識無關的因素卻決定著一個人的未來。
要想在這個社會上獲得成功:1,要成為一個快樂的人;2,要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3,要成為一個談話的高手;4.具備精湛的技術。我們的教育不能只記得教書,卻忘了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