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業(化名),男,50歲,30年前被診斷患精神分裂癥,此后一直接受藥物治療。無意中看到了我寫的書,特地從外地來找我做心理咨詢心理治療與催眠心理治療。
偉業講述:1977年,“文革”結束后恢復了高考,我積極報名參加考試,非常勤奮刻苦,但還是沒有考上,我感覺有很多人瞧不起我。又因為報名時在“家庭成分”一欄,我本來應該填寫“中農”的,但我父親叫我填“干部”,我聽從父親的安排,但過后總感覺這樣做是在欺騙組織,心里既害怕恐懼又自責內疚,精神很緊張,晚上睡不著覺,頭腦里有很多很多解不開的結。
最后想到“一切東西都可以分為兩大類: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這時突然腦子里靈光一閃,想到“唯物主義可以與唯心主義相結合,統稱‘物心主義’”。至此,我頭腦中覺得一切問題都可以解釋了,越想越覺得自己發現了真理,越想越興奮,高興得與周圍的人分享我的快樂。可是我周圍所有的人,包括我的父親母親,都認為我得了“精神病”,父親把我送進了精神病院,在那里住院半個月。最后母親說服父親簽字“自動出院”,把我從精神病院領了出來。
從此在父親嚴格控制下,我天天中午、晚上服藥。服藥有半年多,之后去單位上班。但因服藥的緣故,睡眠時間很長,早上起不來,不能按時上班,故自行停了藥。但停藥后出現藥物戒斷反應,情緒煩躁不安,又被送進精神病院。從那時起,我反復進出精神病院,進院的原因一般都是停藥,現在我還在服用較大劑量的“維持量藥物”。我現在50歲了,已病退。病退工資很有限,現在我們一家人生活很艱難。
我想向您請教的是,我當初夜里睡不著覺,思考許多問題,后來突然頭腦中一亮:“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可以結合”,這是不是“精神分裂癥”的開始?我實質上是不是精神病人?為什么后來一停藥就不正常呢?我的“病”能治好嗎?以后可以停藥嗎?
答案:不是精神分裂,完全可以治好,可以停藥,只是不能突然停藥,因為突然停藥會出現藥物戒斷反應。
偉業在“文革”后參加高考,因為沒有考上,他的感受是:“很多人瞧不起我”。這種感受給他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涉及填表,第二重壓力又來了:他的家庭成分本是“中農”,父親卻讓他在家庭成分一欄填上“干部”。這讓偉業有一種“欺騙組織的感覺”,因而他心里“既害怕恐懼又自責內疚”,為此“晚上睡不著覺”。他在痛苦情緒中拼命掙扎,像一個落水的人,總想找到一種方式從中走出來,這時他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物心主義”。
我們怎么看“物心主義”?對于周圍的人來說,它當然很不現實,很不正常,但對于陷入焦慮的當事人來說,卻是讓他腦中一亮的“真理”。然而,這個“物心主義”也是一種應激反應,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妄念,它跟當事人一時無法擺脫的困境聯系在一起。我們可以設想,在當時的情景之下,如果當事人得到來自環境的情感支持,如安慰、接納,使他的情緒得到疏導,進而幫助他找到現實的應對策略,他就會很快度過這個受到事件沖擊而產生的負面情緒狀態。可惜的是,他被父親送進精神病院,在那里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癥”,這診斷就等于把當事人的問題固定下來了。自此,當事人開始了藥物治療和反復住院的治療史,而也成了他的生活史。
當事人的父親做了三件事:(1)在孩子填表的時候,建議他在成分一欄里填“干部”,這給當事人造成心理上的壓力與沖突;(3)在服藥問題上,對當事人“嚴格控制”。父親的所作所為,當然出于良好的動機,他要求孩子填“干部”,是希望孩子政審過關,有一個好的前途;他把孩子送進精神病院,是為了孩子盡快得到醫治;他監督孩子吃藥,是為了讓孩子不至于“犯病”。
但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父親這些行為正是導致孩子“生病”,并且終生得不到真正的醫治。可以猜想,這是一個太過強大、強制、剛愎自用的父親,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可能給兒子造成了長期的心理壓抑,導致兒子的自我太弱,表現為:面對現實困難,會過于敏感,反應過度,太在乎周圍人的看法,太容易受到環境的牽制,在做出決定的時候,太容易受到他人的控制(如父親的操縱)。
精神病治療有一套診斷標準,而且是由掌握這套診斷標準的權威醫生操作。但是,這套權威系統就是真理嗎?生命何其珍貴,生命現象何其復雜,就用這一套固定的、標準化的“真理”進行對號入座般的處理嗎?“物心主義”與當事人遭遇高考失敗的刺激有關系,當時,他陷入心理危機,出現驚恐、焦慮、茫然無助的情緒反應,他試圖尋求一種方式把自己從這種困境里拔出來,但他找到的不是一條現實的路,而是一種不現實的解決之道,它的確具有一定的妄想性質。因此,精神病醫生把“物心主義”診斷為“精神分裂”。讓這個人一輩子吃抗精神病的藥,讓他不能像一個正常人一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人道嗎?
在當事人當時的理解里,“物心主義”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結合。如果我們進入一個更開闊的視野,這也可能是一種全新的理論體系,那它與“精神分裂”就沒有任何關系了。在文學中有這樣一個問題:浪漫主義文學和現實主義文學可不可以結合?問這個問題的人不是精神科醫生,也不是心理治療師,而是文學教授。不管回答“可以結合”或“不可以結合”,都不會被診斷為患了精神分裂癥或關進精神病院。相反,如果講出一套“可以結合”或“不可以結合”的道理,還會被看做是有理論思考能力的人。
即使“物心主義”是一個“妄念”,具有精神分裂的性質,也不一定就那么可怕。可怕的是,當事人從20歲就被送進精神病院,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癥”,并且自此在父親監管下長期服藥,30年靠藥物控制,“癥狀”沒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控制,當事人的生命效能卻受到抑制,活得很壓抑,很低落,心有不甘而又無可奈何。以至于到了50歲,他還在問:“我實質上是不是精神病人?我可以停藥嗎?我的病可以治愈嗎?”面對這些問題,一個醫治者的心都會發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