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自己的過錯、疏忽、不小心等原因而讓親人去世,我們通常會為此背負著深重的心靈包袱。會深深地自責內疚,甚至有深深的罪惡感,不能原諒自己,不放過自己,以至嚴重影響到正常的工作生活,出現心理障礙,甚至會追隨親人而去。
如果我們緊握著亡者的靈魂,無法放下,對亡者是一種傷害。我們握得越緊,對彼此的傷害越深。其實死亡只不過是生命另一種形式的旅程。亡者即將獨自面對一個全然不知的新的旅程,自然也會有害怕恐懼。這段死亡的旅程我們既然無法陪伴他,無法替他分擔憂愁,就不要給他增添新的痛苦,不要拉住他不放手,我們只有道一聲珍重,道一聲再見,用愛和祝福鼓勵他快樂地往前走,不要有任何牽掛,這才是真正的愛,讓彼此都能解脫。
我們之所以對死亡感到害怕恐懼,最大的原因就是我們對死亡不了解,因為不了解才不敢面對。要想不再恐懼死亡,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健康的心態來看待死亡。那些曾經死里逃生,或是親身體驗過死亡而又復活過來的人,常常會告訴我們,死亡其實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絕非人們想像的那樣可怕。試想我們所愛的人死后能夠生活在幸福的天堂中,或是行走在極樂的世界里,從此不再有煩惱,不再有痛苦,不再生病受傷,每天都很快樂,我們又何苦緊緊地握住他而不放手呢?
有一位臨終個案,是一個六七十歲的老太太,她罹患胰腺癌,在醫院躺了五個多月。給她做臨終關懷時發現,她的心中有股深深的怨恨,這股怨恨來自她的丈夫。因為她丈夫嗜賭成性,把家里所有的財產全部輸光,房子也拿去賭博,還欠下數百萬的賭債。
數十年來他們家的生活一直得不到改善,無論她怎樣努力工作,無論孩子怎樣能干,始終都無法填補這個巨洞。曾有兩三次好不容易快要還清負債了,而她的丈夫總會再次瞞著她又欠下巨額的賭債,真是讓人氣得肺都要爆炸。
這位老先生年近七十了,除了好賭之外平常是一位好先生,四個子女都長大成人,也都非常孝順,為了家里的負債沒日沒夜地工作著。這種長期無法化解的怨恨情緒,導致這位老太太罹患胰腺癌。做臨終關懷時,她的生命只剩下不到一周了。要想化解她心中如此深重的怨恨,讓她安心地走,必須取得她丈夫的配合,因為解鈴還需系鈴人。
做臨終關懷時要求老先生真誠地面對妻子懺悔自己的過錯,唯有如此才能化解妻子心中的怨恨。如果不趁早表達,將永無機會,他的妻子將抱著這股怨恨離開,往后他自己更會因此而遺憾終生。如果能夠勇敢地表達出來,也許病情會有奇跡的轉變,即使沒有,雙方能彼此互道再見,讓彼此了無遺憾,不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嗎?可惜直到老太太去世,老先生都沒有勇氣面對這件事情,最后老太太帶著深深的怨恨走了。
后來這位老先生每天都到附近的佛堂去拜佛,或是做義工,從此不再賭博了。他透過宗教的力量來修補那份深深的遺憾與虧欠,但是得花多少歲月、多少時間才能填滿那心靈的巨洞呢?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生死兩相安?唯一的答案就是“放下”。